
垃圾分類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關鍵小事”🗽,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大事🫄🏼。近年來,廣州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省政府要求,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思路,持續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致力於將廣州打造成全國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2020年7月1日🕝,全國首部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兩周年,市人大常委會日前對全市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大規模明察暗訪,檢查內容全覆蓋。
目前🔥,廣州市已基本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19年全市居住小區100%完成樓道撤桶🐗,全市配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約1.8萬個,約15萬黨員回社區報到參與垃圾分類服務💆。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知曉率🧗🏿♀️、參與率分別由62%、56%提升至99.1%、95.5%,垃圾分類形成全市共識、全民共識🎅🏿、全社會行動。
垃圾分類是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從“他律”到“自律”,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廣州2000萬市民將繼續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推動廣州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為提升廣州城市文明程度🏃🏻♀️➡️,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
在全國率先完成垃圾分類地方立法 為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提供“廣州樣本”
廣州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視垃圾分類工作✩,每年都反復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部署垃圾分類工作,研究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聚焦垃圾分類各環節🧚🏽♂️,高質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製訂實施《廣州市深化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提出與生活垃圾分類相匹配的生活垃圾處理能力達到2.8萬噸/日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
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秘書長陳小清表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超大力度的舉措,推動我市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績有目共睹🔸。廣州市人大常委會也積極擔當作為,2018年7月1日🐏🏉,全國首部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提出和推廣“三化四分類”模式,為破解垃圾分類難題提供“廣州樣本”。

第四資源熱力電廠
今年7月1日、2日,市人大常委會組織全市人大系統對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全覆蓋檢查。首先🦹🏼♀️🌭,大規模進行市區聯動檢查,市人大常委會組成6個檢查小組,由7位常委會領導帶隊對11個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抽檢🤹♀️,11個區人大常委會同時對本行政區域內進行廣泛檢查🦯🍒。市、區兩級人大在同一時間全體出動進行同一事項的專項檢查,這在廣州市人大歷史上是少見的👎。其次,大規模進行明察暗訪,市人大常委會組織223名市人大代表進行暗訪💂🏻♂️,7位常委會領導利用晚上時間每人暗訪2至4個居住小區或單位,11個區人大常委會也加大了暗訪力度。第三,全覆蓋檢查垃圾分類全鏈條和全部行政區域👮♀️🧔🏼♂️。這次檢查覆蓋了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鏈條各環節,覆蓋了全市11個區的全部行政區域👩🏽🦰。
此外🫱🏽,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積極推動全面啟動新一輪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項目建設,常委會大力督導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等項目建設,推動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廣州市人大代表王鳳麗告訴記者🔼🏄🏻♂️,她之前的一個顧慮是垃圾分類上去了🖌,終端處理能力卻跟不上,“分了等於沒分”。通過走訪調研發現,廣州的垃圾分類終端日處理量完全跟得上🧑🏿🍳😚,“前端分類沒有負擔和壓力🧜🏽♂️,盡管大膽地分。”
所有居住小區100%樓道撤桶市民垃圾分類知曉率達99.1%
“阿姨,剩飯剩菜倒在‘廚余垃圾’桶內,塑料袋放在‘其他垃圾’桶中。”在海珠區同福中路的富力金禧小區A1棟垃圾分類定時投放點,兩名戴著手套、穿著工作服的垃圾分類督導員站在垃圾投放點旁🚶🏻♀️,逐一打開居民的垃圾袋,看是否分類正確。
居民陳阿姨告訴記者:“一開始不習慣做好分類👧🏽🎺,但是‘桶長’都會很認真地糾正,現在我丟垃圾之前也都會先看一下是不是分類正確。”

黨員回社區站桶服務,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據了解,廣州全市已配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位約1.8萬個,其中定時投放點約1.1萬個🔝、誤時投放點約0.7萬個☎️。
經過多形式、多層次、全方位、全覆蓋的持續宣傳,市民群眾對垃圾分類知曉率達到了99.1%🤡,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逐步提高🙌🏿。特別是2018年7月1日《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實施以來🫚,垃圾分類成效逐漸顯現,社會公眾分類意識明顯提高,分類投放精準率大幅上升🎅🏻🙂。
廣州市人大代表高玉華表示👨🏻🦽➡️🍈,“如果按照幹濕垃圾分開的基本要求,那麽我覺得大部分市民是可以做到的🚝。隨著市民垃圾分類習慣慢慢養成🧚🏿🙂,今後再逐步提高分類要求”。
2019年,廣州全市所有居住小區已100%完成樓道撤桶。
撤桶之初也曾經歷“陣痛”,從不理解到理解接受,居民觀念的轉變折射出廣州垃圾分類工作的精細,飽含了參與垃圾分類工作人員的付出。
早在2014年,廣州市就積極探索推進樓道撤桶定時定點投放模式🌎。黃埔花園是第一個高層樓道撤桶的小區,“街道和物管公司都接到很多投訴電話,甚至還有居民把垃圾拎到物管公司前臺🧚🏽♂️。”黃埔街環衛站的鐘偉林告訴記者,撤桶初期居民非常抵觸,這讓垃圾分類工作人員壓力非常大。
鐘偉林與同事們每周兩到三次上門宣傳,一般會帶些小禮物上門,或與支持垃圾分類的居民和誌願者🤾🏿、社區黨員一起,講理的同時也憑借鄰裏情誼勸說👵🏿。還將小區33棟樓的樓道全部重新粉刷🫸,“實實在在感受到樓道環境變好了🙅🏻♀️,居民們也不舍得再破壞🤲🏿🤛🏿,慢慢養成把垃圾帶下樓的習慣。”
在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中,廣州市堅持獎勵與督導並重,引導居民提高垃圾分類精細化程度。
番禺區福景社區是廣州最早一批垃圾分類試點單位,居民垃圾分類積極性的提高歸功於社區聯合物業製定的獎懲辦法🌓。例如,每個月垃圾分類考核優秀的住戶,會獎勵一份精美小禮品🧑🚀;相反,亂扔亂放垃圾的住戶,由居委會上門勸說🦸🏼♂️。
2020年7月1日,《廣州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獎勵暫行辦法》施行👉,有效期3年🙇🏼♂️。在此期間,廣州市在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工作中成績突出,具有較強示範引領作用的單位👰🏽♂️、家庭和個人將獲得通報表揚、獎金等。
“垃圾分類涉及公眾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是一項復雜🧑🏼🎄、長期的社會工程,公眾垃圾分類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耐心🐜、深入的動員和持久跟進。”廣州市人大代表徐嵩表示,建議在社區形成長效的垃圾分類動員機製,促進社區針對垃圾分類的自我組織、自我監督的發展✪。
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終端處理能力滿足2035年城市發展需求
在越秀區廣州酒家後廚,每天大概產生三桶廚余垃圾⚒,營業結束後,有廚余垃圾專車定時過來運走🦑。
在分類收集方面🫅🏿,廣州建立“專桶專用🦹♀️✅、專車專收、專線專運”的垃圾分類收集和運輸體系。全市共有分類集中收集點1.54萬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車輛3501輛🔎,分類運輸線路1492條,其中廚余垃圾運輸線路222條🥁👩🏻⚕️,其他垃圾運輸線路1270條,有害垃圾采取預約回收或巡查回收🎅🏽。
前端垃圾分類🙍🏽♀️、收運做好了💃🏼,後端處理能力跟得上嗎☝🏻?
為破解“垃圾去哪兒”困局,廣州市著眼於城市未來發展☛,以建成與前端垃圾分類相匹配的終端分類處理設施為目標💁🏼,不斷加大設施建設力度🙇🏽♂️🪰,在已建成的資源熱力電廠基礎上💕,統籌規劃建設7個循環經濟產業園🫁👩💻。
福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循環經濟產業園,規劃面積約1600畝🍅,主要包括第三資源熱力電廠、福山應急綜合處理項目✋🏼、生物質綜合處理廠、汙水處理廠🧑🏽🦰、危廢處置設施等項目⛹🏽♂️👨🏿🦳。

白雲區實現餐廚垃圾專車專運
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總工程師張穎表示🧑🎓,目前廣州市在運營生活垃圾終處理設施共16座,總處理能力達2.8萬噸/日。其中,資源熱力電廠7座焚燒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垃圾填埋場5座填埋處理能力填埋處理能力8848噸/日;4座生物質綜合處理廠及一批小型分散處理設施,生化處理能力4680噸/日🧑💼,提前完成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試點目標🙌🏽,在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考核排名中位居前列👨🏽🏭。
“不僅建成了與前端分類需求相匹配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隨著新一輪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全面展開🔩,七大循環經濟產業園的逐步完善,還為未來的前端需求預留了增量空間🫳🏽。”張穎透露,到2022年,廣州市的焚燒設計處理能力3.3萬噸/日🥢,規模化廚余垃圾處理設計處理能力4500噸/日🚴🏼♂️👩❤️💋👨,能夠完全滿足廣州2035年前常住人口2000萬人💂🏻、管理人口2500萬人的城市發展需求🏞。
目前,全市已基本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構建“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生活垃圾處理格局,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約為36%。
十二個重點行業源頭減量
快遞行業全年減少包裝垃圾13.2萬噸源頭減量,是破解垃圾困境的取本之道。
以番禺區最大的農貿市場——清河市場為例🕎,2018年6月,市場購置餐廚垃圾破碎機2️⃣,對爛蔬菜、水果進行破碎🕉、脫水、發酵🕷,變成有機肥🦊。
此外,市場每天約10噸的動物內臟供給油脂提煉企業🤌🏽、約5噸玉米芯供給飼料企業🙋🏻♂️、約2噸香蕉梗供給綠化公司做有機肥,廢紙箱、紙皮等重復使用。目前,垃圾由原來每天60噸減至25噸🚵🏽♂️🍶,減量率近60%。
垃圾源頭眾多,如何“破題”生活垃圾源頭減量🤴🏽?
廣州市堅持行業引領、多元共治,實施教育、醫療🤚🏻、酒店🧑🏼⚖️、物業、快遞等重點行業源頭減量十二個專項行動🧑🏽🔬,在減量上“下任務、動刀子”。
截至2019年底,全市各級黨政機關推行低碳辦公,OA辦公系統使用率100%,電視電話會議系統配備率100%,黨政機關月均紙張用量減少17%。郵政管理部門開展快遞包裝物逆向回收,快遞行業全年減少產生的包裝垃圾達13.2萬噸。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組織開展醫療機構分類減量,醫療廢物每床每月產生量相比去年同期減量5%。
文廣旅主管部門開展星級酒店一次性消費用品減量,酒店月均提供“六小件”數量較開展行動前減少5000件😈。30家大型商業綜合體垃圾日產生量較行動前減少12%。
回收減量方面,廣州市完善“互聯網+”和“兩網融合”模式🧙🏽♂️,環衛系統與供銷系統相融合🤹🏼♀️,以樣板小區為重點突破口👩🏼🍼,做到可回收物應收盡收,逐步建立可回收物專運體系👨🦲,實現生活垃圾“大分流、細分類”。
目前👇,全市共建有各類可回收物回收站點3040個(其中便民回收點2076個、資源分揀中轉站301個👩🏼🍳、分揀中心33個),2020年上半年回收處理各類可回收物173萬噸。隨著源頭減量力度持續加大,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6%。
15萬黨員回社區站桶督導基層社區治理創新釋強大動能
“大多數業主知道要垃圾分類,但對於怎麽分不清楚。所以黨員要發揮作用,引導好居民👩🏿🦳😸。”番禺區大石街富庭社區黨委書記牟晨告訴記者,在一次入戶宣傳活動中🩸,富庭社區黨群先鋒隊就有80多人報名,其中在職黨員49人。
作為一名黨員誌願者🎋,張雄偉的日常垃圾分類督導工作是“巡邏式”的😺,風雨無阻🥺,“欣慰的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表示理解垃圾分類,並且積極參與進來。”
在垃圾分類工作推進中🎽,廣州市堅持黨建引領促成共識♢🔘,充分發揮“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的先鋒模範作用。
海珠區倡導黨員“離桶近一點”,督導破袋定投,並首創“一桶三員”垃圾分類督導方式(“一桶”即一個垃圾分類集中投放點,“三員”指回社區報到的在職黨員、以物管為主的垃圾督導員及城管執法人員),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督導◀️。
目前,基本建立起從市委、區委、街鎮和社區黨委書記為垃圾分類“第一責任人”的領導機製。市⇾、區兩級黨委常委會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每季度至少研究一次垃圾分類工作🏇🏼。堅持把垃圾分類工作納入黨員幹部培訓內容,納入在職黨員回社區報到服務事項🧎♂️。
截至2019年底,按照《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流程指引》的“三階段🍌、十二步工作法”🕞,全市1608個基層社區均已建立健全對接垃圾分類工作的聯席會議製度🥘🍦,約15萬名在職黨員回到社區參與垃圾分類入戶宣傳、站桶督導等服務,所有社區垃圾分類實現黨員參與100%。
2020年3月11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召開新聞發布會,住建部以廣州為例重點介紹生活垃圾分類的體製機製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充分肯定廣州市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以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為抓手推動基層社區治理創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釋放出了強大的動能。
一座城市與必勝的垃圾分類持久戰 全城動員形成垃圾分類“新時尚”
開學第一課☝🏼,學垃圾分類🍧。”2019年9月3日,廣州市教育局💅、廣州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在執信中學舉辦“垃圾分類開學第一課觀課活動”👨🏽🍳,這是廣州第一次將垃圾分類作為“開學第一課”🎎💢,全市共有3400所學校都參與進來,覆蓋200多萬大中小學生、50多萬戶家庭🤹。
在宣傳部門的牽頭下,廣州市開展多主體⚉、多渠道🧛🏻♀️♠️、多形式的垃圾分類教育培訓💂🏼♂️,成立市、區、街宣講團,實現專業宣講全覆蓋。2018年7月以來,全市組織《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和垃圾分類科普培訓6714場次🍇,培訓192萬人次🤵🏽♀️。
在街頭、在社區➡️、在地鐵、在碼頭、在寫字樓——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公益宣傳🤚,不僅包括生活垃圾分類指南、手冊👏🏿、海報,更有抖音🕵🏿♂️、遊戲、動漫、H5、MV等系列融媒體文化產品0️⃣,2019年各類公共區域投放垃圾分類公益廣告1.9萬條(個)。
廣州市人大代表李雪表示,垃圾分類工作主要依靠的是群眾,只有宣傳工作深入群眾、貼近群眾才能充分調動積極性,引導更多的居民群眾參與到分類工作當中。隨著垃圾分類宣傳動員工作的全方位🙌🗒、多角度深入👃,居民生活垃圾分類的知曉率、參與率分別由62%、56%提升至99.1%💗、95.5%。
“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垃圾分類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這場戰爭的勝利👩🏿🔧,取決於廣州2000萬市民的凝心聚力,聚沙成塔。
2000萬人形成合力🤐,在垃圾分類這件“小事”上,從“他律”到“自律”👨🏽🎨,從“要我分”到“我要分”,共同踐行垃圾分類“新時尚”,推動廣州垃圾分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為提升廣州城市文明程度,奮力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提供有力支撐。
知多D
全國首部生活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2018年7月1日起施行🏄🏽♂️。《條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強製分類,強化終端處理設施建設以帶動各環節的推進,為此將廚余垃圾的回收處理能力和其他垃圾的焚燒發電廠的建設作為重點👍🏽,以此倒逼運輸和投放的分類。
《條例》率先建立可拒收製度🙎🏻♂️,投放人不分類投放垃圾的,分類管理責任人可以拒絕其投放,交付收集、運輸的生活垃圾不符合分類標準的🕴🏼🙆♂️,生活垃圾收集和運輸單位可以拒收。建立生活垃圾分類的全民參與機製😖,對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專門提出要求💆🏻,帶動全民參與垃圾分類👨🏿🦰。
在促進“兩網”融合方面,《條例》著眼於提高回收效率,實現生活垃圾收運網與再生資源回收網的融合,促進資源整合🧑🏿🔬。


來源:廣州日報 文明廣州